图片
也不要怀疑自己 ,这种“独”恰恰藏着你的超能力——独立思想,而有独立思想的人,大致分为这三类,其中一定就有你自己的影子!图片
第一类是高敏感人群(HSP)高敏感人群(HSP)全名感官处理敏感性,是由心理学家伊莱恩·阿伦(Elaine N. Aron)于1996年提出的核心观点;其核心理论在《The Highly Sensitive Person》中得到完整阐述。阿伦博士指出,高敏感人群天生具备对环境刺激更深度的加工和反应倾向,这些源于他们神经系统的高度敏感性。对细微刺激(如声音、光线、情绪、社交互动)包括对信息会进行更复杂的处理,导致更容易产生心理或生理上的“过载”。高敏感的人群在意识到自己的天性时,很长时间都会处于没有朋友的状态,甚至从小到大都没有朋友;因为他们普遍年龄比同龄人早熟,思考问题更有深度,这些导致他们很难与同龄人有深度的沟通。前几天的正念冥想工作坊里,就出现这样一幕:在出现答疑环节时,一个矮矮的瘦瘦的小男孩站起来提了一个问题。“我觉得自己没有男子气概,怎么办?”图片
当大家目光都转移到他身上时,不免吃惊,也不禁感慨他的勇气和对我们的信任,而合作的咨询师也接住了他的话,问了他几个问题。“你觉得没有男子气概体现在哪些方面呢?”男孩儿继续回答道:“心思比较细腻,共情能力比较强”“容易流泪,我爸和我的班主任老师经常骂我”“在意别人的眼光,好像别人没那么在意我”“思考的比想的多,虽然想的也对……还有做事细腻谨慎”这些特质其实就是典型的高敏感特质。很显然,他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是高敏感人格。图片
之后我们进行了一个读书的环节,给他一本关于高敏感的书给他读;在时间的流逝中,我们看到他眼眶略微泛红,虽然没有哭出声,但是肉眼可见,大颗大颗的泪珠砸在书面,留下泪痕。“好像遇到一个知己,从来没有人这么了解过我”、“原来不是我太弱……活了20多年,才第一次真正了解自己”在之后的读书分享环节当中,男孩时不时的用手抹着眼睛。这是他的读书分享语。旁边的朋友不停的给他递纸巾,也跟着沉浸在情绪当中,眼眶泛红。这种声音,已经有无数的来访者感慨过。图片
认清自己,比什么都重要,真的可以让人少走很多年的弯路。据阿伦阐述,全球约15-20%的人口属于高敏感人群(HSP)。但其中约70%的人长期处于「无意识」状态,他们可能将自身特质误解为性格缺陷,玻璃心,内向或者心理问题。所以,不用担心,当我们更了解自己之后,就能重新获得幸福和自我认同,更好的共同成长。图片
第二类是专注自我成长的“独行侠”心理学家爱德华·德西提出,人类有三种基本心理需求:自主性、胜任感、归属感。独行侠的社交选择本质是对“自主性需求”的优先满足。他们更依赖内在动机,如自我成长、创造力发挥,而非外在动机,如社交认可。要知道,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坚持追求自我成长的;相比于及时满足,这类人最大的特征,就是将时间高度投入到个人目标,如学习、创作、事业,视社交为“消耗项”。图片
最典型的就是创业者、学者、艺术家。因为他们需要切断社交以避免分心,甚至认为独处是高效产出的必要条件。这类人普遍需要高质量的社交,认为普通社交并非人生必需,在很久一次的高质量社交当中,这种社交又往往带有“目标导向”;比如可以专业交流,深度情感连接,这些都能同时满足他们对人际关系归属感与胜任感,而泛泛之交无法满足这些深层需求。独行侠喜欢独处视为“存在性反思”的契机,通过深度内省构建更稳固的自我认同。这种对孤独的积极认知,使其能忍受长期低频次社交。图片
第三类是极简主义者伴随着新时代年轻人的觉醒,在00后,90后当中出现了这么一批人,名为极简主义;简单的人和事、简单的三菜一汤、钱赚够了就休息、不买房买车甚至不结婚。因为这类人不像第二类人,有很强的事业心和目标感;图片
他们在赚到了一些钱后就会选择主动简化生活,包括人际关系,认为过多社交和工作压力会带来精神内耗。比如说朋友圈经常仅三天可见,不会刻意经营社交圈,也不会对朋友圈进行人脉管理,对电话、消息保持“被动回应”;他们更享受独处时的简单与自由,如阅读、徒步、冥想,他们更追求内心平静,避免社交中的复杂规则,如人情往来、社交压力。越来越多的城市对这一群体有了更多的包容,比如说杭州,成都;图片
只要自己日子过得下去,还算小康,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观、人生观,顺便可以做做自己真正热爱有意义的事情,就是最好的。当然,以上三种都会有重叠,不过他们都有共同特征,那就是更重视生活人生的意义和价值;而不再像70后,60后单纯满足于物质生活日复一日的机械式劳动,相信每一代有每一代的使命,也有需要他们自己探索的人生。-The End -作者-月瑶第一心理主笔团 |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